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郑州 > 正文
兜住兜牢郑州民生底线 在河南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
2023-02-04 08:15:54 来源: 郑州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强化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救助机制、逐步实现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确保年底前养老托老床位累计达6万张、年底前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要达100所……今天,2023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市民政局发布了去年民政工作“成绩单”,并亮出今年我市民政工作的“小目标”。

2022年成绩单:低保对象重点人群每人每月增发100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过去的2022年,全市民政全力保民生、兜底线、救急难、促稳定,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成效显著。

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印发了《郑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明确提出对低保对象中的重点人群每人每月增发100元。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运行机制。

兜底保障有力有效

全省率先开展“寒冬送温暖”系列活动,先后筹措发放9904.01万元,保障困难群众25.02万人次,赠送衣被2.5万件(条)、生活和防疫物资4500份、中药汤剂3万袋、蔬菜10万余斤、口罩30万只。

落实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政策。及时将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50元,特困人员等6.31万名困难群众发放冬季取暖补贴1200余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1300余万元,发放孤、老、残、幼等特殊困难群体救助补助资金8.92亿元,保障困难群体35.05万人。

充分发挥慈善救助的补充作用。通过举办“99公益日”、第七个“中华慈善日”和第15个“郑州慈善日”大型活动,筹募善款4.5亿元,惠及困难群体约百万人次。

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圆满完成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纳入省级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13个项目全部完成;积极谋划养老服务项目。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县级特困供养机构12个、家庭养老床位6050张、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1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19个,实现全市街道、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积极推进社工站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项目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加快基层社工站建设,全市共建成168个,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全市共建成83个。

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基本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推进老年人信息入网161.7万人,入网率100%,培训养老管护人员8600余人次,新增养老服务技能人才4400余人,提前三个月完成既定任务。建立养老服务用房保障机制,社区养老用房移交民政部门65个。

婚俗改革持续开展。开展婚嫁“新事新办好家庭”选树活动,金水区婚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满足群众在非户籍地办理结婚登记的需求。全市办理婚姻登记8.85万对,其中“跨省通办”4766对。

政务服务更加高效

推动上线“一件事”“掌上办”“免证办”等高效政务服务新举措,大力提高即办事项的比例,实现“即来即办”事项26项,占比40%,实现“三个工作日办结”事项16项,占比25%。全年累计办理进驻市政务服务大厅事项450余件,实现“零投诉、零错误、零超时”,群众满意率达100%。

2023年“小目标”: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转向“政策找人”

不断提高服务成效

强化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救助机制。推动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充分发动村级调查员、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开展常态化排查走访,及时对困难家庭进行救助,逐步实现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健全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联合发改等部门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帮扶机制,阶段性降低启动条件,将启动条件中的CPI由3.5%降低到3%,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将低保边缘人口阶段性新增纳入,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受到影响。

完善残疾人服务工作机制。优化残疾人两项补贴“全程网办”和“跨省通办”流程,提供越来越有温度的服务。

加快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持续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家庭养老床位改造,新建家庭养老床位2000张以上,确保年底前养老托老床位累计达6万张。加大奖补扶持力度,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服务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普惠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积极协调新建郑州市养老服务中心遗留问题,加快项目建设验收。推进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

提升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适度调整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着力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

足额匹配资金,统筹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和高龄津贴发放工作。按照省厅要求,积极设立市县两级“救急难”救助基金。

提升社会工作发展水平。推动基层社工站建设,年底前实现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做好社工实务培训,全年开展社工培训不低于20场,培训社工人才不少于3000人次。

逐步推进基础建设

推进基层政权建设。深化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工作。推进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建设,总结推广村级议事协商试点经验,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执行和奖惩机制,增强自治活力。完善村级综合服务事项,确保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

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筹建全市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培养养老专家智库队伍,制定出台养老服务领域地方标准规范。筹建全市养老事业发展中心,引导参与行业政策研究和监督管理。加快培育一批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行家能手,全年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培训不少于5000人次。

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出台儿童关爱保护典型案例分析评估政策文件,加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业务培训。积极推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项目建设,实现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管理,完成2个县级福利机构向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转型。推进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年底前达100所。

持续开展主题活动

及时开展“寒冬送温暖”系列活动。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群众心中,给困难群众带去生活上的帮助、情感上的温暖,切实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真正做到知民意、暖民心、解民忧。

动员引导全市社工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护童行动”,全年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志愿活动不少于100场次,服务不少于3000人次,培训儿童志愿者不少于500人次。引导社会组织在助力乡村振兴、稳岗就业及社会突发事件中发挥生力军优势,组建“三百爱心志愿队伍”,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开展流浪乞讨专项救助活动。组织开展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救助行动。

继续开展“慈善宣传月”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研讨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慈善救助影响面。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数字民政体系建设。主动与市大数据局、大数据公司对接,加快推进智慧民政项目建设,打造民政各项业务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大平台”,推动实现民政服务“一网办”“掌上办”。

加强民政法治化标准化建设。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政务公开,提升行政复议与应诉能力建设。推进养老、儿童福利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支持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参与标准化活动。

加强规划项目实施和资金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市殡仪馆迁建二期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2023年,全市民政部门将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起高峰”,奋力开创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郑报全媒体记者鲁燕

责任编辑:hN_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