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我来说!郑州广泛开展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宣讲活动
2023-07-28 18:30:44 来源: 郑州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这彩陶双连壶是古人做什么用的呀?”

“这个壶两边有孔,可以穿绳子,我们也可以把它解释为部族联盟的信物,或者象征婚姻结盟。你看,我们可以给这个复制品穿一条绳子,像不像由此连接了两个人的心,连接了两个部族的盟约。”


(相关资料图)

……

7月26日,“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宣讲活动在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里开讲,吸引了不少观众参加。

活动中,郑州美术馆志愿者赵曼向现场群众展示了自己在大河村、双槐树等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基础上创作的水墨画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直观展现上古时期的黄河文明,与观众一同探寻华夏文明发源和汇聚发展的轨迹,以新方式、新手段拉近文物、文化和人们的距离,带来了一场个性化、沉浸式文化体验。

为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郑州兴文化工程,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近日,按照河南省文明办的统一安排部署,郑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和各开发区、区县(市)文明办积极动员全市文物与文化系统内专家,组建市、县两级“文明探源我来说”志愿服务宣讲团,到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公共文化场馆等地开展集中宣讲活动。

来自安阳师范学院的省宣讲团成员胡洪琼教授,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报告厅,以《殷墟: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与基石》为题,为管城区各级文明单位的代表作了一场宣讲授课。胡教授通过大量珍贵的考古图片、专业的考古知识为大家展示了妇好墓、甲骨文、青铜器、商代宫殿遗址等图文资料。胡教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为在座的听众上了一节生动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课。

来自河南省博物院的林晓平主任和河南省社科院陈建魁教授,分别走进高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上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当地的群众送去了《到博物馆寻根历史赓续文脉》和《姓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两场精彩宣讲。

“这件文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是在李家沟遗址中发现的,是古人用于狩猎的一种工具。狩猎工具的发展,证明了该地区史前居民从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相对稳定的新石器时代。”

郑州博物馆的市宣讲团成员郭春媛在馆内的“创世王都”展厅,采用“流动式”宣讲的方式,带着群众边走边讲,用他们所见到的文物串联起以郑州为主的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发展脉络,讲述了从旧石器中原地区播下文明的种子,到商代早期城市布局的合理规划,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兵器的普遍应用,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新颖的方式讲述人类文明各个阶段的演进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残障人士共享文化福利,此次志愿服务宣讲立足郑州博物馆无障碍体验工作室开展了触摸文物的活动,来自市委宣传部的志愿者承担起了残障人士接送的任务。

“您来感受一下这件陶罐,他是古人用于装酒的一种容器……”志愿者丁玺玺通过引导残障人士触摸文物模型的方式,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文物的形状和纹饰,以此让视障人士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特别暖心,感觉今天来得很有意义。虽然我看不清,但他们拉着我的手触碰文物的时候,它的样子、大小瞬间在我心里勾勒了出来。这还是头一回,实在令人感动!”参加无障碍体验的视障人士王师傅说。

自7月24日郑州市“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集中宣讲活动启动以来,累计有21位宣讲师先后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博物馆等地,以集中宣讲和常态宣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为5000余名群众送上了精彩的文化宣讲。

据悉,7月至8月期间,郑州市将持续开展“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宣讲活动,在全市营造文物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浓厚氛围,为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记者 苏瑜 通讯员 冉基玮

责任编辑:hN_2826